欢迎访问乳制品网!

广告

广告

自有奶源水有多深?

时间:2014-07-03 09:48来源:作者:编辑点击:

导读: 2013年年底,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版,要求奶企主要原料牛乳应全部来自企业自建自控的养殖

  2013年年底,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《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(2013版)》,要求奶企主要原料牛乳应全部来自企业自建自控的养殖场。

  自2008年以来,国务院、各部委连连出台各项政策文件规范奶企经营,2013年更是奶源政策密集出台的一年,仅下半年各部委就相继出台了8项政策。

  但这项“史上最严”政策,使各方对于奶源政策制定思路的质疑声沸反盈天。

  奶源监管发展现状

  从三聚氰胺事件开始,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逐渐减少,进口奶粉进口量多次创出新高。在2008年之前,国产奶粉占据着60%以上的市场份额。两年后,进口与国产实现了双分天下。在此之后,国产品牌逐渐走弱。据了解,目前,中国本土婴幼儿奶粉企业约有127家,其经营规模和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。AC尼尔森数据显示,在奶粉市场上,尤其是高端奶粉市场,进口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早已超过了国产品牌,2012年婴幼儿奶粉市场报告显示,前5名分别是美赞臣、多美滋、惠氏、贝因美和雅培,国产品牌中只有贝因美一家。这背后也凸显我国国产品牌奶粉自身的不足,而业界普遍认为,奶源缺失是最主要的原因。

  近十几年来,我国奶源增长每年维持在15%以上,但从2008年开始,增长率只维持在2%左右。2012年主产区的一些地方奶牛饲养量在大幅减少,奶源紧张、抢奶现象又在上演。

  为了寻找优质低价奶源,自2010年起,国内众多知名乳品企业就迈开了走出国门的步伐,到具有资源优势的国家建立生产基地。

  现如今,“史上最严”政策一出,真能解决根本问题、打造出一批优质的国产品牌吗?为什么一定要“自建自控”奶源?

  对要求奶企要自建牧场之举,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奶类某分析师认为,奶企直接把控奶源,可管控质量降低不少风险。他告诉记者,三聚氰胺事件以前,国内奶牛多数以农户散养为主,然后由私人奶站收购散奶。私人奶站其实相当于收购鲜奶的中间人,奶农将鲜奶卖给中间人,他们再卖给乳企。这种供应链条存在着巨大的隐患,中间环节缺乏监管,导致乳企无法获知奶源的来历。同时,他认为奶企自建牧场不得不独立承担养殖的瘟疫等风险,成本也将更高。

  一家地方奶业协会的理事长张强(化名)告诉记者,很多大企业在2008年之前就开始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,成果也得到表彰,企业的奶源基地状况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糟糕。但婴幼儿奶粉事件还是在2008年爆发,被曝光的问题企业也曾因为奶源基地建设而遭到媒体大肆报道。

  广州乳业协会前理事长、知名乳业专家王丁棉对记者阐述了自己对“奶源”的理解:“以我们了解,母牛乳房刚挤出来的奶,不论是从细菌数还是蛋白质含量都是质量达标的,所以从散户收购生鲜乳质量上也能得到保证。所以企业自建自控奶源基地的必要性值得重新考虑。”

  业界对“奶业新政”看法不一。政府对于奶业的频繁调控也让奶企不适应。

  衙门太多,奶企需“各自理解”

  观察6年来的奶业政策,制定政策的除国务院以外,还有另外至少9个以上的职能部门,分别为食品药品监管总局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公安部、农业部、商务部、卫生计生委、海关总署、工商总局、国家质检总局等。多部门的联合行动,体现出国家对于奶业的高度重视,但西部乳业协会名誉主席魏荣禄对此一直有个疑问:“一会儿是这个部门,一会儿是那个部门,一会儿这个政策,,一会儿那个政策,请问奶业到底归谁管?出了问题要打谁的板子?”

  魏荣禄告诉《经济》记者,他今年已经81岁,不在乎会不会得罪人。据他了解,因为“九龙治水”,各部门之间的政策常常互相矛盾。

  由农业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商务部共同研究制订的《全国奶业发展规划(2009-2013年)》中要求2013年初步建立生鲜乳质量第三方检测体系。但实际上国务院早在2008年公布的《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》中就已严令各企业在自己的收购站对生鲜乳进行常规检测。

  魏荣禄透露,这种针对生鲜乳的细菌数、蛋白质含量进行的所谓“常规检测”,常常需要用到售价几十万元的设备。既然各企业遵照要求都已购买了昂贵的设备,那么这个“第三方检测机构”的意义何在?或者说“第三方检测机构”的成立是必然,因为很多企业并未按要求购买检测设备,那么这些年来乳品安全保障是不是都值得怀疑?最后,这些问题究竟该找哪个“衙门”去问?

  除此之外,魏荣禄还告诉记者,制定奶企生产许可是一个部委,但最终许可证收缴是另一个部委,双方标准又不统一常导致闹剧。

  王丁棉告诉记者:“企业对于这些复杂矛盾的标准,往往是‘各自理解’。”

  而如今,“自控自建”奶源标准的公布,让一些企业无法“理解”,他们认为,“最严政策”背后会不会还有其他“秘密”呢?

  重大政策,一切都是利益?

  西部乳业协会名誉主席魏荣禄形容我国奶业现状——“这些年,已经‘乌七八糟’了!”

  这次的“最严规定”,也被广州乳业协会前理事长、知名乳业专家王丁棉形容为“大企业的欺骗行为”。王丁棉解释,一些大型奶企的工作人员离开原单位,专职进行牧场收购、大办奶源,为一些政策积极“造势”,最终使某牧业公司实行股份制上市。

  张强告诉记者:“现在大型奶企的公关工作做得十分到位,部委与大企业之间的利益捆绑大家都心知肚明,还有一些官员直接就参了股,你说这公平吗?现在号称要做的‘大兼并’,到底谁是获益最多的?”

  当记者进一步追问具体是哪些部委有这样的问题时,张强并不愿回答。

  2010年出台的《全国奶业发展规划》鼓励企业通过兼并、重组等方式整合资源,王丁棉也透露这些年来大企业侵略式的兼并从未停止。到了2013年,奶企行业盛传我国将组建奶企“国家队”,最终工信部出来辟谣,说是要扶持一些“高端企业”。

  魏荣禄对此有一些意见:“这些所谓‘高端企业’是遵循怎样的标准遴选出来的?从来没有人出来说一说。今天我问一问,有人能回答吗?”

  对于最新出台的奶源政策,张强表现出“嗤之以鼻”的态度:“何为自建自控?自控是1%还是99%<font face=”宋体“奶企今天买了一点股份,明天又卖给了别人,这就叫‘可控’了吗?”张强认为,文字形式的政策缺乏具体数据指标的现象太常见了。而这样的政策出台,不过是为了“顺应”大企业的利益。

  但魏荣禄的话却露出一些端倪:“行业乌七八糟,是自上而下的。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勾结自不必说,在部委之上还有更厉害的!”

  采访下来,记者被接连不断的“头脑风暴”洗礼,被各种“内幕”震惊。这句“部委之上”,像巨石砸在前路,告诉记者:“别问下去了。”

  不论奶源政策背后的“影子”是何形状,“越来越严”是符合民众的心理预期的。消费者的普遍想法是要买到价格实惠品质又好的奶粉。

  那么,这个史上“最严”政策能让消费者喝上放心奶吗?这可能“未来”才给答案。

(责任编辑:DF134)

-
最新文章
推荐文章

广告

广告

热门标签

网站首页   |   关于我们   |   官方微博   |   联系我们

Copyright © 2015-2021 陕西微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 备案号: 陕ICP备15016078号-7

本站申明:本站部分资料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您联系我们,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将其删除!QQ:1351954934

{eyou:robot copyright='qjpemail'/}